1. 首页>>运营>>快手运营

揭露直播培训骗局:中老年人如何避免落入虚假高利诱惑的陷阱

中老年朋友们把直播培训当成了发家之道,可谁知道这背后藏着数不尽的诡计和圈套。

半月谈的记者调查发现,有些地方设了精巧的陷阱,看准了中老年人们对网络不熟加想赚钱的心思,把人家往课程合同里引,让人家损失了好几千甚至好几万。

直播间里,那帮家伙疯狂吹嘘“三天速成财主”“十天本钱翻倍”“月入六千不是梦”之类的鬼话。

他们亮出微信聊天截图,说短视频那边的官方正在到处找主播,待遇是底薪加提成,听起来挺吸引人的。

直播培训

这些承诺看起来挺暖心的,但其实啥依据都没有,就是专门针对中老年人那点小心思设计的。

为了让叔叔阿姨们迅速被吸引,这些机构会在直播间的评论区直接放上一个企业微信的二维码。

一旦扫码,“老师”便“贴心”引导观众打开支付链接缴费报名。

这操作看似方便,实则让人没时间细看合同就赶紧掏钱。

报完名后,倒霉蛋儿们得哭鼻子了,那啥“免费大礼包”原来是要掏钱才能领的。

赵倩(化名)说,她被人带坑了,花了400多块买了剪辑小软件,结果啥都没捞着。

这课程,吹得跟花一样,什么专家把关,包教包会,全是骗人的把戏。内容跟宣传那叫一个天差地别。

更令人气愤的是,机构在合同中设置了隐性条款。

得了资料或视频,合同就当是搞定了,想退钱?门都没有。

这种条款让中老年人在发现问题后难以维权,只能自认倒霉。

杜培律师说,有些培训机构的注册地和实际运营地不在一起,钱又分散到好几个账户,这让维权变得超级难搞。

这帮中老年人,普遍没意识到要保留证据,结果等他们想维权的时候,发现没东西能拿出手,那叫一个尴尬。

直播培训

复旦法学高人季立刚提醒咱,得留心那些勾魂摄魄的广告词,别忘了把证据给保存好。

如果不幸被骗,应主动求助消费者权益协会等机构。

然而,对于许多中老年人来说,这些建议实施起来并不容易。

宣传阶段,机构偏爱直播秀,这东西一来快,二来能互动,中老年朋友们一眨眼就决定买不买。

直播里,他们玩儿个“抢购”把戏,搞个“秒杀”活动,说是名额不多,就差你一个,这招就是为了让你赶紧掏钱。

在签订合同时,机构会故意隐瞒关键信息。

合同里没写甲方机构的名儿,公章也缺了影儿,直播间吹的牛逼服务,合同里头一个字都没提。

这种操作让受害者在维权时难以找到明确的责任主体。

老人们普遍对网络不太懂,一不小心就信了那些所谓的“大拿”和“专家”。

这帮机构就靠这招,用骗人的广告和带钩子的词儿,把人给洗脑,让人做梦都想一夜暴富。

咱这帮中老年人,对新鲜东西总有点好奇心,直播间的热闹劲儿一吸引,就忍不住想凑个热闹。

方旭教授说,这些犯罪团伙看准了老人分辨力不够的弱点,把老人家从大平台骗到自家地盘,这样一来,老人就没了平台的庇护和监管。

这种操作让中老年人在被骗后难以寻求帮助。

消费者应提高警惕,不轻信直播间的虚假承诺。

报名课程之前,你得把合同里那些小字儿翻个遍,特别是那些退款的小秘密和隐藏的条款,一个都不能漏。

此外,建议通过正规平台购买课程,避免直接扫码付款。

一旦被骗,赶紧把证据保存好,比如聊天记录、付款单据还有合同啥的。

那时候,得跟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或者相关机构喊冤,得把自己的合法权益给讨回来。

记住,天上不会掉馅饼,任何“快速致富”的承诺都可能是陷阱。

你是否听说过类似的直播培训骗局?

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或者观点,咱们一块儿把那些骗人的把戏扒拉出来,给咱们的长辈们多留点活路!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eboarty.com/ks/87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13588888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